在中、老、越三国相邻之地,坐落着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,它是**扶贫工作重点县及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。曾经,“老少边穷”是江城的.大县情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江城县委、县人民政府坚决贯彻落实打赢脱贫攻坚战一系列决策部署,紧紧围绕“两不愁三保障”目标,按照“六个**”要求和“五个一批”脱贫路径,强化“责任、政策、工作”三落实,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合力、攻坚克难、苦干实干。三江涌动、城连三国,如今的江城,正发生着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**扶贫摘穷帽,砥砺奋进奔小康的历史巨变。
织密一张“大网”
“脱贫攻坚工作开始后,对于曾经缺资金、缺项目的江城来说,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。”江城县委书记邱明如是说。在全县上下统一认识后,一场扎扎实实、认认真真的摸清家底**识别工作,随即展开。在此基础上,江城县建立**县乡村三级指挥体系,县级指挥部由县委书记、县长任双指挥长,10位县处级**任17个工作组组长,抽调工作人员110人。44名县处级**包村负责;106家省、市、县部门挂村包组,对全县49个村(社区)558个村(居)民小组全覆盖挂包;选派村级项目推进工作队员 565人,派出485人干部驻组开展脱贫攻坚工作。**、省、市、县、乡3116名**干部全覆盖帮扶9990户贫困户、并挂联所有非贫困户,定期开展“挂包帮”“转走访”主题日活动。邱明作了一个比喻:“下沉干部就像一张撒出去的网,责任、工作全覆盖。县委政府总揽全局,各级各部门整体联动,全县上下‘一盘棋’,指挥有力,工作顺畅。”
产业是脱贫的“牛鼻子”
近段时间,江城县普庆沃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丰收的沃柑挂压了树枝。远远看去,一片金黄随风而动,煞是好看。皮肤黝黑的康平镇勐康村村民杨夸有把自家的35亩土地,以2000块一亩的价格流转给了企业,剩下的86亩自己全种上了沃柑。因为懂技术,他还被企业聘为技术员和管理员,领上了月薪。这么一算,他拿到了三份收入。杨夸有所在的村小组,有三分之二的人种植沃柑或将土地流转给公司,平均年收入达到5万元左右。
在产业**扶贫工作中,江城县培育壮大**企业和产业,带动群众增收。全县种植橡胶50万亩、澳洲坚果30万亩、茶园17万亩、香蕉15万亩、咖啡4万亩、沃柑4万亩等,产业种植面积超过120余万亩,实现农村人均产业面积超过12亩、贫困户户均产业面积超过14亩。
本文转自人民网,如有侵权请告知本站删除